教育部日前发布《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》,明确提出今后公办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将保持相对稳定。重庆市情况如何?
日前,记者从全市高等教育工作会上获悉,今后几年,重庆市高等教育发展将用“提高人才质量”替代大规模扩招,保持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相对稳定,市属本科院校专科招生比例将逐渐减少。
高校办学存在“高大全”
市教委主任周旭介绍,“十一五”以来,在渝高校由45所发展到67所,在校生规模由57万人发展到81万人,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21%提高到32%。虽然办学规模实现重大突破,但办学特色、专业开设、教学水平等也存在一些问题。
“现在部分高校办学一味追求‘高大全’,校校同质,特色出不来。”周旭指出,“高”是指一味追求办学层次,“大”是指不顾办学条件追求规模,“全”是指开设专业贪多求全。此外,重庆市部分高校教学水平“低”,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落后等问题,导致高校里“逃课安全、易拿学分”的“酱油课”还不少。
市教委公布的数据显示,全市22所本科院校,开设英语专业的多达21所,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16所,开设艺术设计和市场营销的15所,开设工商管理、旅游管理、会计学等10余个专业的学校都在10所以上。
加强汽摩等行业高校建设
“大学在考虑学校发展时,不能忘掉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。”周旭说,今后,高等教育必须从规模扩张向以质量提高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变。
如何实施内涵式发展?周旭表示,未来几年,重庆市将保持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相对稳定,市属本科院校必须调减专科招生比例。高等教育规模增量主要用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、继续教育、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及扩大民办教育和合作办学。到2015年,高等教育规模达到105万人,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%。
此外,重庆市还将加强师范、艺术、体育以及农林、水利、地矿、石油等行业高校建设,突出学科专业特色和行业特色;推动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,比如电子信息、汽车摩托车、石油化工、装备制造、新材料、现代物流等。
此外,重庆市还将加强高职院校建设,推动“特色学校、特色学科和特色专业”建设。
布点超15个的专业不批
除了调整高等教育结构,在专业建设上,重庆市将修订重庆市专业设置管理办法。比如专业布点超过15个的原则不批,在12~15个的从严审批;适当调减连续两年就业率低于60%的本科专业。
目前,重庆市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不足,研究生培养规模偏小,目前在校生总数5.8万人,仅占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的7.2%,博士研究生规模5900余人,占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不足百分之一。因此,在人才培养方面,要强化实践育人环节,分类制定实践、实验教学标准,增加其教学比重,本科生在校期间社会实践不少于4周,高职学生不少于2周。
未来几年,高等教育体制机制也将进一步改革完善。周旭说,重庆市将建立普通高考成绩、高中学业水平测试、综合素质评价三位一体的普通高校招生录取评价体系,探索实施部分科目一年多次考试和英语听说、计算机标准化考试,高职院校将探索以高中学业水平测试、职业素养测评结果作为录取主要依据。
积极影响
1 提高高中升学率,使更多学生圆了大学梦。
2 提高国民素质,提升学历,缩小与国外受教育水平差距。
3 推迟初次就业时间,缓解就业压力。
4 发展经济,拉动内需。大幅度发展高等教育规模,借此拉动内需,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(教育产业),并带动经济的增长。
5 实现教育发展阶段性飞跃。我国大规模扩招,提升教育发展阶段,是使更多的适龄青年享受教育的一个措施。
消极影响
1 教育质量的下滑和基础设施的不足。以湖南为例,从1998年到2005年,高校在校生数量增加了4.2倍,而教师数量仅仅增加了2.1倍。师资力量严重滞后于学生增长速度,但是如果快速扩大教师队伍又会严重地影响师资水平。
2 客观上,扩招政策扭曲了大学毕业生的供求体系,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就业率和薪水的下降。
3 为了解决基础设施缺乏的问题,很多高校在扩招之后大规模扩建,掀起了高校基建热,这导致很多学校背上巨额债务。为了偿还贷款,一些学校提高学费,降低分数录取。由于债务问题,很多高校的信用评级大幅度下降。
背景
90年代中期经济增速放缓
专家建议扩招促内需增长
1993年~1996年,我国经济成功软着陆,使通货膨胀率下降,但同时,经济增速也大大放缓,国内需求疲软。1998年11月,经济学家汤敏以个人名义向中央建议高校扩招,并指出扩招可以拉动内需,激励经济增长等。
建议被中央采纳之后,中央很快制定了以“拉动内需、刺激消费、促进经济增长、缓解就业压力”为目标的扩招计划。之前,我国高校扩招年均增长8.5%,但1999年增速达47.4%,招生总数近160万人。
经济增速放缓需求疲软
上世纪90年代,大规模的国企改制开始推行,经营不善的国企纷纷倒闭,政府开始精简人员,国企改制导致了其不可能像之前那样大规模接收大学毕业生,于是1996年,国家开始了双向选择、自由择业试点,到1998年大学生由国家分配工作的制度基本取消,当年70%以上的大学毕业生是自主择业。同时,在1992年到1998年,由于国企改制、市场经济改革等原因,国内出现了大规模的失业人群。
经济方面,上世纪90年代前期,中国经济过热,通货膨胀率极高。通过1993年~1996年的软着陆,使通货膨胀率成功下降,但同时,经济增速也大大放缓,国内需求疲软。
教育部2008年反思扩招
据悉,汤敏提交的建议书名为《关于启动中国经济有效途径——扩大高校招生量一倍的建议》。该建议书列举了扩招的的几大理由:包括企改带来的大量下岗工人如果进入就业市场,与年轻人竞争会出现恶性局面;国家提出经济增长8%的目标,教育被认为是老百姓最大的需求,扩招可以拉动内需,激励经济增长等。中央采纳建议之后,很快制定了扩招计划。1999年,教育部出台《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》,意味着我国大规模扩招正式开始。
事实上,中国恢复高考招生以来,高校招生规模也在逐年增加,但在1999年之前,高校扩招年均增长都只在8.5%左右。1999年,当年招生人数增加51.32万人,招生总数近160万人,增长速度达到史无前例的47.4%。
2008年,教育部放缓扩招比例至5%,同时,开始反思扩招,首次表示1999年决定的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太急促。
版权所有 © 北京网库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| 浙江114招生网 –浙江招生考试信息网,浙江高考政策,浙江高校推荐,浙江自考成考
地址:北京市东城区胜古中路1号蓝宝商务大厦402 邮编:100029
电话:010-80788512 传真:010-80788512
ICP备案号:京ICP备12024748号 技术支持:中国网库[
62.5]